廉政工作內参
您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廉政先锋  >  五字箴言 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
五字箴言 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
信息来源:   发布时间:2017-11-5   浏览:
五字箴言 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,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,既要注重规范惩戒、严明纪律底线,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,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,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。打铁还需自身硬。对于廉洁从政而言,仅靠外在机制制约是不够的,提高自己才是根本。我个人认为,廉洁自律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字——养、守、慎、戒、畏,可称之为廉洁自律五字箴言。

 

 

  从政者应把廉洁自律视作生命,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,该怎么做、不该怎么做,这种追问要始终融入自己的生活,变成一种自觉行动,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这种应然的道义精神是道德的内在心理机制,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在于有这种道义精神和节操,培养道德自律精神就是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道义精神。“木有所养,则根本固而枝叶茂,栋梁之材成;水有所养,则泉源壮而流派长,灌溉之利溥;人有所养,则志气大而识见明。”(宋•林逋《省心录》)古人运用比兴手法强调了养的重要性。木要养,水要养,人更要养。

  一是养鸿鹄之志。为什么养鸿鹄之志?古人曰:“品卑由于无志,无志由于识低。”(清•申居郧《西岩赘语》)古人强调一个人的品味比较低下,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远大的志向;而没有远大志向的原因,是因为见识比较狭窄,这就要重点养“志”。志有高低之分,有大小之别。鸿鹄之志如何养?我国古代有许多名人志士在这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,如:“立志不高,则溺于流俗;持身不严,则入于匪辟。”(清•张履祥《 杨园先生全集•初学备忘上》)“为世忧乐者,君子之志也;不为世忧乐者,小人之志也。”(荀悦《申鉴•杂言上》)“志于道义,则事业不足道;志于事业,则富贵不足道;志于富贵,则其人不足道。”(宋•俞文豹•《吹剑录•外籍》)古人强调不仅要立志高远,立志做有利于社会道义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,“要立志做大事,而不要立志做大官”(孙中山);同时,还要保持高雅、旷达的心态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守得住线、把得住关,才不至于违纪违规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潭。

  二是养为政之德。古人讲:“为政之道,莫若至公。”(《司马温公集•上皇太后书》)“长民者无亲,众以为亲。”(《国语•晋语一》)“治国若鱼,不扰为福。”(《古今楹联类纂》)“残材木以成实屋者,非良匠也;残贱民人而欲治者,非良吏也。”(汉•桓宽《盐铁论•大论》)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,为官施政要有“官德”,必须做到三个方面:一是执政爱民之德,作为共产党人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;二是公道正派之德,事无大小都要出于公心,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偏私之心,法官是一个寻求和实现公平与正义的职业,主持公道是法官神圣的职责;三是施仁政之德,不能扰民,对事物的处理不能太刻薄,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必须对他人和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抱以最大的关注,把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。

  三是养浩然正气。所谓浩然之气,就是胸怀博大之气,就是刚正之气,就是正义之气,是大义大德所造就的一身正气。这是孟子最早提出来的。在他看来,要保持一种好的德行,必须要有浩然正气作为屏障,否则难以守持。古人形容浩然正气的存在有许多表现形式,既可以表现为一种人的志向,如“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”;可以表现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,如“俸薄检常足,官卑清自高”(左光斗自题联);可以表现为一种品行,如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;还可以表现为一种行为本质,如“良农不为水旱不耕,良贾不为折阅不市,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”。(《荀子•修身》)这些都是对所从事职业的阐释,善于耕种的农民不会因为水旱就不从事耕种了,善于经商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本就不经商了,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贫穷就不走正道了。同时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抗拒诱惑的行为,如:“香饵非不美也,鱼龙闻而深藏,鸾凤见而高逝者,知其害身也。”(桓宽《盐铁论•褒贤》)看到香饵,鱼龙跑到深渊里去,鸟儿飞得远远的,这也是浩然之气。作为法官尤其要有刚正不阿的品行,不管当事人是谁,不管当事人背后站的是谁,都要一视同仁、平等对待,一律按照法律规定办事。一定要符合公平正义,做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。

  四是养良知廉耻。在传统文化中,对“耻”的论述源远流长,史籍浩如烟海。《说文解字》对“耻”解释为:“耻,辱也。”耳止(耻字原写为耳心),是个会意字,本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挞与精神谴责,是骂声不绝的斥责。《论语》说:“行己有耻”,意为一个人要有自尊、自爱之心,要用羞恶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。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•楚庄王》中讲:“君子不耻,内省不疚。”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知道廉耻,就无法进行“内省”。“内省”是升华的重要过程,没有廉耻就不会感到内疚,没有内疚的过程,就没有办法升华精神境界。欧阳修也说过,“廉耻是立人之大节”,“人有耻,则能有所不为”。(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三)也就是说,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,有了羞耻之心,对自己的行为才有所顾忌,也才会注意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,有所为、有所不为。“不廉则无所不取,不耻则无所不为,人而如此,则祸几乱亡亦无所不至。”(欧阳修《新五代史•杂传•冯道》)“士皆知有耻,则国家永无耻矣;士不知耻,则国之大耻。”(龚自珍《明良论二》)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,干什么都无所谓,久而久之,不仅人会沦为衣冠禽兽,而且国家也会随之败亡。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,人的性格也有诸多弱点,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面对诱惑,怎样才能保持一身正气呢?当没有其他办法时,就需要自己解救自己的勇气,而这种勇气要从“知耻”中来。一般情况下,人做事总是有一个内在的心理标准,有一个最后的心理底线,羞耻感可以说是人的最后心理底线。廉耻本是一种道德感情,它来自于对道德准则的认知和感悟,来自于对公道正义的择善固守,来自于崇高的使命感、强烈的羞耻心和正确的荣辱观,知“耻”才会做“荣”的事,知耻明荣,才有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。

  总之,养就是要涵养道德感情,培育高尚的精神境界,培育高尚的人格魅力,培育高尚的品德素质。

 

 

 

  所谓“守”,就是坚持、守持。要做到廉洁自律,没有坚守的意志是很难的。

  一是守得住法律底线。要守住法律底线,核心要把握好两点:第一,带头遵纪守法,决不可违反法纪。对于为官者来说最重要的是,决不能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财物,决不能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吃请,决不能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提供的任何利益,这就是底线。如果接受了,就是受贿行为。第二,严格依法办事。按照法律规定公正地处理案件,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双方。诉讼大多很难“双赢”,如果偏向一方当事人,必然损害另一方当事人。帮助一方当事人表面上是“积德”,但损害了另一方当事人权利则是在“积怨”。所以,一方当事人有冤屈确实需要给予关心帮助,在给予帮助关心时,底线是公平对待另一方当事人。

  二是守得住道德堤防。古人强调:“不为宣冕肆志,不为穷约趋俗。”(《庄子•缮性》)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、“不贪为宝”等都是对自身清廉的要求。法官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,其职业道德水平应达到最高境界,应当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楷模和典范。

  三是守得住职业操守。古人强调“穷不忘操,贵不忘道”(皮日休《六箴序》),所主张的是,再贫穷也不能忘记了操守,再富贵也不能忘记了道义。同时也提出:“廉者士之美节,污者士之丑行。士之不廉,犹女之不洁。不洁之女,虽功容绝人,不足自赎。不廉之士,纵有他美,何足道哉!”(宋•真德秀《西山政训》)廉洁,既是士大夫为官的一种美德,也是君子从政的一种基本素质;否则就是缺德,贪污则是士大夫的一种丑行。古人把女子的贞洁看得非常重,认为士大夫如果不廉洁,就像一个女子不守贞洁一样;一个女子尽管非常漂亮,但如果在品行、节操上有污点就会被社会看不起。一个不廉洁的人,尽管有其他诸多优点,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?

  四是守得住百般诱惑。汉代戴德在《大戴礼记•主言》中讲:“君子见利思辱,见恶思诟,嗜欲思耻,忿怒思患,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。”这里所强调的是,君子见到利益要思考可能受到的污辱,见到丑恶的东西要考虑会被人骂,想满足一种特殊欲望时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耻辱,愤怒时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,一生要守住,而且要战战兢兢。只有坚守公正的坚强理念,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,才能带动内心严格的理性自律,才能产生无私无畏的勇气。在古代有许多抗拒诱惑的好例子。清代大臣冯志坍酷爱碑帖书画,但外巡绝口不提此嗜好,是为了提防有人投其所好。一次有下属送来一幅名贵拓帖,他原封退回。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,他说不能看,这么名贵的东西,若是真的,一看就爱不释手了。物再美,视而不见就不会动心。这说明,在控制自己嗜好的同时,还必须严防良莠不分,慎重处人交友,保持清醒的头脑,以廉洁聚人,以律己服人,以身正带人,以无私感人。

五是守得住寂寞清贫。要耐得住孤独寂寞,会享受“孤独之美”。因为寂寞使人清醒,使官员“不因惑于多数的赞赏而忘却维护少数价值最起码的生存权利;努力戒避成为知识与权利的主宰,却致力成为良心与正直的值更人”。

 

 

  “慎”是指细致严谨、小心慎重,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。“谨慎”既不是胆怯和懦弱,也不是畏缩不前,而是实事求是、一丝不苟、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。

  一是慎始,谨防迈出腐化堕落的第一步。古人说“君子慎始而无后忧”。慎始就是谨慎于事物发生之前,在思想上筑牢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在第一次面对钱、权等诱惑时,不论大小多少,务必要严防死守,避免在吃一点、喝一点、玩一点、拿一点中,亏了大德、失了大节、出了大事。因此,面对社会上权钱色的种种诱惑,要守节持定、坐怀不乱、慎初慎微,千万不能因为一念之差酿成终身之祸。有个寓言故事,古时有一农夫穿了一双新鞋进城,天刚下过大雨,路不好走,开始他怕新鞋弄脏,总是择地而行,进城后,一不小心踏进泥水里,鞋弄脏了,于是他无所顾忌地在泥泞的街道上走,最后弄得不但鞋子上而且全身都有泥了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:“倘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。”以权谋私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,一发就不可收拾,只要挡不住第一次,也就难以挡住第二次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“第一次”就是关隘,就是“缺口”,如果不能很好地守住“初”字,就可能被“初”恶所误,导致终生悔叹。因此,必须永葆“善始”,方能清廉“善终”。

  二是慎微,谨防被蝇头小利害名节。古人讲:“圣人敬小慎微,功不失时。”(《淮南子•人间训》)《资治通鉴》里面有一句话:“尽小者大,慎微者著。”意思就是说,一个人在很多小事情上努力,才能干出大事业;能够在小事上谨慎,他的德行才能显耀。任何事物的产生、发展、变化,都有一个由小到大、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“小”往往是量变之始、质变之源。古今圣贤先哲,无一不是谨小慎微的典范。据载,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返乡时,为自己做的一件“小”事倍感羞愧,自责写道:“三年为刺史,饮冰复食蘖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”就为这区区的“两片石”,白居易却觉得伤了自己的“清白”。他认为:“一日一钱,千日千钱,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”这种自责、自检、自省,体现的是一种自我修正的精神、体现的是一种慎微自律的态度,为后人在正确对待小事小节问题上保持“慎微”作出了榜样。一个人的腐化堕落,也有一个从小到大、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,从小错犯起,也会形成“累加效应”,潜移默化之中深度腐蚀一个人的思想,影响他的价值观,最后摧毁其整个精神世界。因此,必须要在“慎微”上下功夫,特别是应把好权力关、金钱关、美色关,牢固树立“慎微”观念,把自己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,注意每一件细小的事,不以恶小而为之。

  三是慎独,谨防被暗箱操作所掌控。慎独,《辞海》中的解释是:“在独处无人注意时,自己的行为也有谨慎不苟。”历史上最有名的关于慎独的故事当数“杨震暮夜却金”。据《后汉书•杨震传》记载,杨震曾四次调任荆州刺史、东莱太守。到郡上任的时候,道经昌邑。其时,昌邑令王密得知(王密任县令,杨震举荐),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,震曰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密曰:“暮夜无知者。”震曰:“天知,神知,你知,子知,何谓无知。”密愧而出。杨震作为王密上司,同时又是他的恩师,在夜间无人知晓的情况下,本可“笑纳”王密敬献的重金,但他却以“四知”自警自诫,获得了恒久的美名。慎独是一种情操,一种修养,一种坦荡。刘少奇同志在1939年7月写的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一文中,也使用了“慎独”一词,并灌注以积极的内容和新的意义,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“个人独立工作,无人监督、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,能够‘慎独’,不做任何坏事”。

  四是慎好,谨防被欲望爱好所淹没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、偏好,但应深知,如果不正确、不慎重地对待自己的爱好,就可能栽跟斗,就可能被人利用,最终成为自己爱好的俘虏。社会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,专门研究、掌握为官者的弱点、嗜好以及心理需求。你好吃,就投之以甘饴;你好喝,就投之以佳酿;你好色,就投之以粉黛;你好捧,就投之以谄言。古人把嗜好称为“祸媒”,并以“高飞之鸟死于食,深潭之鱼亡于饵”、“好船者溺,好骑者堕,君子各以所好为祸”等来警示世人。怎样慎好?北宋书画大家米芾有一个“弄石”的癖好,看见一块好石,竟能作揖下跪,口称“石兄”,达到癫狂的程度。他在涟水做官期间审理一桩人命案,一天,有一人带着几块奇石求见,请米芾在人命案子上高抬贵手,米芾正色地说:“我爱石,但更爱百姓,客人不必多说,请回吧。”客人走到门口,仰天哈哈大笑,说:“米大人清正廉洁,秉公办事,令人钦佩。”原来,来人是督办案件的钦差大臣。米芾果断阻击欲望的做法仍有借鉴意义。我们应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,注意修炼定力,严格控制自己的嗜好,洁身自好,时刻警醒,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任何可乘之机,坚持做到功名利禄心不动,灯红酒绿眼不迷,不义之财手不伸,邪风浊流身不歪。

  五是慎取,谨防被非法利益所牵引。“临财毋苟得,临难毋苟免。”(《礼记•曲礼上》)意思是遇到财不要随便去取,面临苦难不要刻意逃避。《元史•卷一五八》中记载,许衡在酷暑中路过河阳,非常干渴。发现道旁有梨树,大家都争着摘下来吃,唯独许衡“危坐树下自若”。有人问之,许衡曰:“非其有而取之,不可也。”意思是说不是自己种的,随意摘取是不对的。人曰:“世乱,此无主。”许衡曰:“梨无主,吾心独无主乎?”许衡强调树没有主,我的心难道没有主么?我的心是有主的,不能乱取。其精神实质是强调要自觉战胜、拒绝、制止非分之想。要实现自我完善,排除非分之想,就必须做到对非分之财分文不取、非分之乐丝毫不享、非分之权始终不用、非法之事半点不干。落实到行动上,做到“三个管住”,即管住手,不该拿的钱物坚决不拿;管住嘴,不该上的饭局坚决不上;管住腿,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。

  六是慎权,谨防招权纳贿陷泥潭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,既可以利人,也可以害人。贿从权转,贪从权生。故须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。要做到慎权,前提是要弄明白权力是谁给的。毛泽东同志说: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?是人民给的。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,我们只不过是受人民的委托行使公共权力,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。做到慎权,关键是要正确用权。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,你掌握了一定的权力,实际上也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,权力越大,责任越重。权力在手中,一定要非常慎重地加以运用,不可乱用。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滑向权钱交易、权权交易、权色交易等蜕化变质的泥潭。要做到慎权,更要自觉接受权力监督和约束。有位哲人说过:“腐败是附在权力上的咒语。”腐败和权力是相伴相生的,权力有天生的腐蚀性,如果不受监督,就会腐败。要深刻认识到监督的本质是爱护。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监督,要有“闻过则喜”的胸怀,做到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同时要主动接受监督,严格约束自己。

  七是慎友,谨防被损朋贼友拉下水。交朋结友是人类社会性的表现,是人天性的表现。朋友有高下之分,交往有损益之别。好的朋友会互相勉励,随时提醒,共同进步;坏的朋友只会相互利用,一同堕落。诚如古人所说:“与邪佞人交,如雪入墨池,虽融为水,其色愈污;与端方人处,如碳入熏炉,虽化为灰,其香不灭。”细想,有个规律,几乎所有的贪官都是被所谓的“亲朋好友”拉下水的,栽在了所谓的“知心朋友”手里。所以,要谨慎交友,择善交友,适度交友。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:“朋友要交,但心中要有数。”这个数就是指对所交往的人要慎重,有判断力,谁是真正的朋友,谁是貌合神离,谁是来者不善,谁是包藏祸心,心里应该有杆秤。交良朋善友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,有所选择,不能不分对象,不辨良莠,什么人都交,什么人都敢交。选择之后,还要善于引导、发展友谊,维持交友的纯洁性、合法性和高尚性,不使其变质。周恩来同志说过:“情义只有建立在人民的利益上,才是伟大的、崇高的。”应抱着学习提高、推动工作、修正错误的目的去交朋友,多与学有专长、思想敏锐、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,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;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,倾听他们的肺腑之言,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;多交一些坦诚相见、直率敢言的诤友,多听一些逆耳的忠言,以利于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,减少工作失误。在社会交往中,决不能把个人交往与行使职权混同,感情用事;决不能突破应当坚守的道德和法律底线,以权谋私;要坚持讲党性、讲原则、守纪律,真正做到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为政之道清似茶”。

  八是慎处,谨防瓜田李下惹怀疑。中国有句老话说,瓜田莫纳履,李下莫整冠,意思是说要尽量避嫌。据载,明朝大清官于谦向朝廷报告工作时,为避免让人产生有向朝官行贿的感觉,任何包裹、行李都不带,并写了两句诗“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论短长”。“渴不饮盗泉水,热不息恶木荫”,(晋•陆机《猛虎行》)意思是说,再渴不要饮盗泉之水,再热不要在有毒的花木下休息。法官作为是非曲直的裁决者,其举手投足、仪容仪表、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感知和评判。因此,法官应保持既庄重又不失情趣、既严肃又不失和蔼的举止,能够使当事人产生信任感,增强对追求公正与正义的信心。

  九是慎终,谨防“晚节不保”悔终生。毛泽东同志说:“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,不做坏事。”农谚也说:“编筐编篓全在收口”,“收口”的工作就是慎终。可见,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贡献,难在坚持到底,贵在慎终如始。现实生活中,有所谓“五十九岁现象”,到快要退休的时候,感觉有权不用、过期作废,开始收受贿赂,结果不仅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,自己也弄得身败名裂。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善始善终,如果做事不能慎终,则往往是行百里者半九十,功亏一篑;做官不能慎终,往往使平生功业毁于一旦,身败名裂;做人不能慎终,往往晚节难保。

 

 

  戒,是指如果内心的自我约束不起作用,就要在外在行为上进行约束。

  一是戒声色犬马、奢侈淫乱。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(《左传•庄公二十四年》)“奢”是祸胎,用以管家则家败,用以干事则事衰,用以治国则国亡。历观古今概莫能外。被称为“千古一帝”的秦始皇,因其“爱纷奢”,穷极靡费,“以奢失之者众”,结果“戍卒叫,函谷举”,一世基业毁于旦夕。明朝朱元璋曾告诫群臣:“惟俭养德,惟侈荡心。居上能俭,可以导欲;居上而侈,必致厉民。”意思是说,节俭能养成良好的品德,奢侈则人心放荡。执政者节俭,可以引导社会风气好转;而执政者奢侈荒淫,必然危害百姓,加速灭亡。蒋家王朝奢侈靡费成风,尽管装备精良,还是被“小米加步枪”的人民军队击败。成由勤俭败由奢。我们一定要牢记“两个务必”,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;两袖清风,克勤克俭,在生活作风上严于律已,保持与自己的角色和收入相匹配的生活方式,挡住诱惑,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。

  二是戒好逸恶劳、贪图享受。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虽然出身富贵家庭,但自幼养成了俭朴的作风,对饮食、衣着等方面从不过分追求。不仅如此,他还告诫儿子司马康崇尚节俭,并写下《训俭示康》,谆谆告诫说:“有德者皆由俭来也,夫俭则寡欲,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,远罪丰家。”而“侈则多欲,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枉用,败家丧身。是以居官必贿,居乡必盗”。阐明厉行节俭就能直道而行,成为品德高尚的人;奢侈豪靡则会招致灾祸,败家丧身。司马光有言:“天下之财,不在官则在民。”好逸恶劳,贪图享受的前提是要手中有钱。如果耐不住寂寞,吃不了苦,贪图安逸,存在及时行乐的思想,为保持自己享乐的必需,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,肯定会起贪念,肯定会乱取,最后的结果是自己难逃法网。因此,我们要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,抗得住物质上的清贫,抗得住酒色利禄的诱惑。

  三是戒浮华虚荣、物欲膨胀。“私欲弘侈,则德义鲜少。”(《国语•楚语上》)意思是说欲望多了,德义就会少,欲望与德义是成反比的。“欲不可纵,渐不可长。”(张廷玉《明史•章懋传》)“鱼因贪饵遭钩系,鸟为衔虫被网羁。” (平遥县衙对联)“事能知足心常惬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”试想,一个人来到人世间,人生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不平,是多么的艰难曲折,因此,我们一定要善待自已。如何才能“善待”自己,其实“善”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无原则、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物欲;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,有制有节的生活。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“度”,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,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。无数落马贪官的教训告诉我们,追求无条件的物欲,结局必然是一无所有。只有严格要求自己,练好在物欲横流面前“不动心”的内功,做到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欺于“暗室”,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,才能真正过美好长久的生活。

  四是戒营私肥已、滥用职权。苏轼日: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(《前赤壁赋》)他认为,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”方可尽情享用,这种“非吾有莫取”的襟怀,我们应当效仿。面对诱惑,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,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,一定要做到克已奉公,决不营私肥己、滥用职权,做到心不贪、嘴不馋、手莫伸,一切按章办事,讲公义不讲私情,讲原则不讲缘分,讲法律不讲关系。

  五是戒随波逐流、同流合污。宋代吕本中《官箴》讲:“士大夫喜言风俗不好。风俗是谁做来?身便是风俗,不自去做,如何得是好?” 士大夫说风俗不好,而自已的行为就是风俗,自己不做,风俗能够做好么?这表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靠每一个人的行为积累起来的,如果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,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。特别是在廉政建设方面,面对各种歪风邪气,经不起诱惑,随波逐流,还美其名曰“大家都是一样的,我不做也不好”。要戒随波逐流、同流合污,扶正祛邪,从而消除产生“适众”的客观环境,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自身抵抗力,加强思想道德修养,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依归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在名利地位上不计较、不攀比、不失衡,在能力上不自满、不懈怠、不停滞,用干事创业的热情、激情、豪情,来约束内心的“贪嗔痴”,摆正心态,乐于任劳任怨,耻于同流合污。

  六是戒自我松绑、主动投降。大凡做不廉洁事之人,总会自己为自己找各种理由,比如“有权不用,过期作废”、“人家是真诚感谢”、“工作太辛苦收点礼也心安理得”、“私下交易别人未必知道”、“提拔无望不如堤内损失堤外补”、“法不责众”,等等。这些都是给自己找借口,实际上是自己主动向腐败投降,一旦心里有了这些念头,就应该非常警惕,其人生观、价值观已经出现了错位,已经发出非常危险的信号。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或者说评价一个人成败得失的标准,不是财富的多寡,也不是官位的高低,而是他为社会进步、为民族复兴、为人民福祉奉献了多少心血和汗水。当前,社会转型、人心浮躁、价值多元,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时刻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,不断用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,筑牢思想防线。

  七是戒侥幸苟免、胆大妄为。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,但问题是有人存在投机心理,明知贪污、受贿行为是犯罪,却要飞蛾扑火,这除了金钱的诱惑力外,主要是存在侥幸心理,认为现在抓了几个,99%没有抓,抓的可能只有1%,因此铤而走险。我们决不能把身家性命寄托在某个百分比上,对于别人来讲可能是一个百分之几,但到你被抓时就是百分之百,一旦被抓,不仅个人前途没有了,家庭的幸福也没有了,悔之已晚。因此,我们要时刻牢记“侥幸是不幸之母”、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已莫为”等人生格言,坚守法纪防线的“人生兵法”。

 

 

  这里所说的“畏”,不是惧怕、怯懦,也不是畏首畏尾、缩手缩脚,而是一种敬畏,让人有着庄严感和神圣感,让人保持头脑清醒、态度端正,蕴含着忧患和勤政,凸显着信念和境界,折射着对信仰的忠贞和对理想的追求。古人云:“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,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。”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,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、肆无忌惮,甚至贪得无厌、无法无天,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。我们可以算算因贪腐导致的苦果账:算“政治账”,自毁前程;算“经济账”,倾家荡产;算“名誉账”,身败名裂;算“家庭账”,家破人亡;算“亲情账”,众叛亲离;算“自由账”,身陷牢笼;算“健康账”,身心交瘁。因此,只有常存敬畏之心,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的感觉,自觉严格要求自己,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,堂堂正正为人,踏踏实实做事,切实按照“信念坚定、为民服务、勤政务实、敢于担当、清正廉洁”的好干部标准,在工作上开拓进取,在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。

  一是害怕不廉损坏个人的名节。古人云:“爵禄易得,名节难保。爵禄或失,有时而再来;名节一亏,终身不复矣!” (张养浩《权力忠告》)它的意思是说,一个人的爵禄是容易得到的,而要保持好的名节是很难的。一个人的爵位如果失去了,有时还可以重新获得,但名节一旦丢失或损坏,终身都不能复原。据载,清朝有个叫李爵的人,初任福建将乐县县令时就立下一条家规:“俸金以外都是赃。一个廉字,就是七分人了;一个赃字就是七分不人了。”三年届满待迁时,有上司索赠,他坚决地拒绝了,毅然弃官而去,为的是不失“名节”。“名节重泰山,利欲轻鸿毛。” (于谦《无题》)于谦把名誉节操看得比泰山重,把财利私欲看得比鸿毛轻。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名节,我们更应当视如生命,在“工作圈”和“生活圈”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,时时自重、自省、自警、自励,时时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,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蚀和金钱、物欲的诱惑。“老老实实做事,堂堂正正做人,清清白白为官”,使自己的能力、品行和政绩,与自已的“名声”相匹配。

  二是害怕不廉伤及身家幸福。宋濂讲“居官,当廉正自守,毋黩货以丧身败家”,(宋濂《元史•列传•刘斌》)刘向讲“君子行德以全其身,小人行贪以亡其身”。只要一个人不廉,一旦被组织查处,轻则降职降级、辞退开除,重则身陷囹圄,甚至危及身家性命,这不仅伤及当事者本人的幸福,而且殃及家庭和亲友的幸福。

  三是害怕不廉残害无辜百姓。“国正天心顺,官清民自安。”(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)百姓找政府办事,如果因为“官”者不廉,使百姓遭受到不公的待遇,甚至严重伤害到人民的根本利益,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失去生活的希望,可能导致一个家庭就此陷入困境,可能导致一家企业转而走了下坡路,这不但是亵渎了法律的公平正义,而且直接地使具体的群众、企业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,甚至还会把一些人推向党和政府的对立面,影响更大范围的和谐与稳定。

  四是害怕不廉损害法律尊严。“公与私不并行,恩与法不两立。以公灭私,以法夺恩,则治。” (宋•汪藻《秦论邢焕•孟忠厚除授不当》)如果让私情代替了法律,以权谋私,贪赃枉法,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人民币服务。这必将严重破坏法律的尊严,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。如果法律尊严被一步步削弱,导致“守法者吃亏,违法者占便宜”的局面,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情形,潜规则大行其道,必然损及法治事业。因此,只有坚守法律的规定,严格依法办事,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,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没的不断进步。

  五是害怕不廉摧毁执政基础。“国之安危,全系官僚之贪廉。”(《清实录•世祖实录》)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!” (毕沅《岳飞》)国家的安危与官员的清廉是联系在一起的,腐败问题历来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,是最易失去民心的行为,也是破坏党的先进性、影响党的公信力的最大毒瘤。党要取信于民,就必须下大力气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,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分子,纯洁党的组织,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。

  总之,常怀敬畏之心,常惧法纪之威,不为物役,不为金迷,这种“畏惧”,实际上是大智大勇的体现,是强者自信的表现。

 

  以上所讲的五个字,各有较为深刻的内涵和外延,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。其中,“养”是基础,通过对品格、道德的修炼,筑牢内心的思想防线;“守”是对“养”的巩固,通过对基本价值的认同和坚守,坚持对美好德行的守护;“慎”是对主体内心的约束,通过谨慎思量,使所言所行符合基本要求;“戒”是对主体行为的进一步约束,通过对反面行为的警惕,禁绝任何不良不端的行为;“畏”是最后的悬崖勒马,通过对坠入深渊的恐惧,确保自身和家国的安全。这五个字是“五道关”,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必须进行这五个方面的修炼。如此持之以常,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正直的人,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永远保持“似兰斯馨,如松之盛”的高洁。




上一条: “中国树立了世界防疫的典范”(患难见真情 共同抗疫情)
下一条: 扎实抓好中秋、国庆“节日防腐”工作
相关热门资讯  News
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  |  中央统战部  |  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  |  共产党员网  |  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校(院)  |  
版权所有 © 2018-2028 廉政工作內参 地址:中国-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5号院   网址:http://www.lz-zf.com/